地址:香港長洲中興新街20號地下

電話: 29815118

    電郵 : range5118@yahoo.com.hk

傳真: 29815151

   

學會主頁

教育服務

活動紀錄

每月通告

論題研討

健康社區

長洲非物質文化遺產
 

 

(7) 漁民捕蝦技術 (已申報)

現時的蝦艇

 

漁民捕蝦主要是使用「低拖網捕魚法」,目的是捕捉生活在海底的蝦隻。由於蝦類多活動在海床上,故在捕捉過程中,需要計算得十分精確,捕捉技藝也要非常熟練。

 

形式:

現時漁民的捕蝦方式,主要是把漁網貼近海床拖行,這種捕蝦法是一種近海漁業,即是一種離岸二百公里內的海洋漁業。漁民在捕蝦時,需要把漁網有效地在水深約八十米以下的漁場作業,並需要非常熟悉有關海床,才可捕捉到蝦隻

 

捕蝦方式通常只需一艘蝦艇拖動漁網,便可把海底各種蝦類捕入網內,亦可兼獲其他海產。然由於在拖網時不免會撈起各種海床生物,對海洋的生物鏈造成一定的損害,故被受批評。

 

 

蝦艇平時一字型排列在長洲海域 駕駛窒內安裝了各種先進設備
接近船尾部位豎起的A字型圍杆,用來支配兩條「蝦突」升降 蝦艇上的導航系統

 

源流

由於長洲地理環境介於大嶼山、坪洲、南丫島和其他離島的中間,而且與各外海島嶼如伶仃、鴉洲等距離不遠。漁民出海捕魚甚為便利,加上附近水域海產豐富;故二百多年前,長洲已是一個相當繁盛的漁港。

 

早期捕蝦是使用「水袋」漂行的,「水袋」用布料做成;「蝦突」直安在船頭與船尾,各縛有三、四個捕蝦網。當「水袋」隨海水流動時便可拖動漁網捕蝦。其後捕蝦方法有所改進,使用「三重網」捕捉法,網的結構由三個密度不同的網組成。網的外圍網眼密度較闊,中間的網眼密度較窄,內層的網眼密度最密;蝦隻走進網時,其觸角等會困於魚網內,通常很難逃脱。惟這種捕蝦法較靜態,捕獲量通常不高。

 

其後較多採用的捕蝦方法,是由風帆推動捕蝦船捕捉蝦隻;由於風帆推動的力度不及現時機械推動,故拖網能力較弱,移動能力也較慢。捕蝦船外形與現時大不相同,船頭較低而船尾較高。大型的船身長度約80英呎,船的中間安裝有一張大風帆,高約60英呎,用以推動船隻航行;船的頭尾也有風帆,不過較細小,甪以操控船隻航行的速度及方向。以前由於航行的速度較慢,來回的時間相對上也較長,故多在珠江口或離岸不遠的地方。捕捉蝦類以白蝦、九蝦為多。

 

 

上世紀長洲灣內停泊了眾多的風帆漁船 上世紀風帆時代的漁船

(1)    刺網法 (gill-netting):以前曾使用「三重網」蝦方法,蝦形式類似上圖的刺網法;但網的結構有三重,外網網眼較疏,內網網眼較密。蝦艇每次捕蝦會放下級數十張魚網,魚網約一米高橫放海中,直達海床;當蝦隻嘗試穿越網眼時,易為網眼所困而留在網內。

(1)   拖網法 (trawling) :現時慣常蝦方法,是一種低拖網捕法;類似上圖的拖網法,但蝦時則貼近海床拖行

 

 

以往捕蝦的方式與現時差別不大,「蝦突」安在船身的兩側。所落的「蝦罟」也較現時細小,「蝦突」各縛上二至五張「蝦罟」。以前的捕蝦網是用蔴繩編織而成,在作業時容易破爛;雖有加入凝固物質(如薯糧或鴨蛋白),及定時清洗曬晾,但一般只可維持四、五個月左右。「蝦罟」的設計與現時相似,惟兩端各縛上一塊重約10公斤重的橢圓形石塊(蝦石),用以控制網口的張開度以往捕蝦船如要到新的海域捕蝦,是要先測試水深及海床的結構。他們會把有孔的鉛垂放到海床,測試其是沙地還是泥地,然後才捕蝦;如果是測試到岩石地帶,便不會到那裡捕蝦。

 

以前的捕蝦技術比現時的要求更高,主要原因是當時的設備沒有現時的先進,故在拖網時必須對航線很掌握。由於大多數蝦類都生活在海床,在捕蝦時漁網要貼近海床拖行;如果不熟悉海床的結構,漁網在拖動時很容易刮到海底的石塊或其他硬物而損壞。此外,落網的深度與海床的距離要恰到好處,不過高也不太低,才可捕獲蝦隻。以前捕蝦都是較近岸邊,水深大約是十多二十呎;捕蝦時需要看天氣及風速,風速慢時所落的「蝦罟」可能只得四至六張,風速快時則「蝦罟」可多加至約十張。

 

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,由於缺乏機器的幫助,捕蝦時需動用較多的人力,捕蝦的物資設備也較落後。六十年代以後,由於機器的開始普及,各種捕魚設備的相繼改善,捕蝦也進入了新的時代。機器(摩打)推動的蝦艇逐漸取代了風帆漁船,「蝦罟」所用的質料也由蔴繩改為塑膠質料,兩旁的石塊也改用了生鐵,漁網比以前更的堅固耐用,而且可以更深入到海底捕蝦。現時來回時間快了,故可到更遠的漁域捕蝦;如東海,汕頭、湛江沿海等。飼養能力強了,捕蝦效率自然提高;都使捕蝦船擴大了船身空間,捕蝦設施也越來越先進。

「蝦罟」口的下部縛上鉛粒

 

內容:

現時捕蝦主要是由蝦艇捕捉,這類漁船具備有各種專門捕捉蝦隻的設備。並使用先進動力、冷藏設備、測深機、導航裝備,以及無線電齊全等。通常蝦艇是單拖捕蝦的,捕捉到的蝦類品種有:大蝦、中蝦、竹蝦、花蝦、對蝦、黃蝦、红蝦、赤米、油蝦等。

 

 
「蝦罟」的尾部用繩結好,方便開啟 鐵枝及蝦石(生鐵塊)收起時放在船尾
漁民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索來作不同的用途 「蝦突」開啟時成十字形
五條拖纜縛緊五個「蝦罟」,垂在海底拖行 「蝦突」伸展出來時由五條主要繩索吊著縛緊

 

結構:

現時的捕蝦方法主要是由蝦艇搜捕,蝦艇的設計跟一般漁船不一樣;兩旁有一條長長的粗木條,叫作「蝦突」,突出來的意思。「蝦突」的每邊用拖纜縛上六至十二張「蝦罟」(漁網的一種),數量視乎蝦艇的大小而定。當蝦艇捕蝦時,會張開兩旁的「蝦突」,跟船成「十」字形。每邊拉開約六至十二張「蝦罟」,於40至80米 (幾十噚) 深的海底捕蝦。

 

每個「蝦罟」在開口處橫間有一條約二米餘的鐵柱,兩端各縛上一塊重約二、三十公斤的蝦石(生鐵塊),用以穩定漁網及控制網口的張開度「蝦罟」口的下部則縛上一串小鉛粒,可以使魚網在拖行時更穩定。當蝦艇開動時,魚網便貼近海床拖動,把海的各類海產,捕入漁網內。

 
漁民在收起「蝦罟」的情景 漁民選取有價值的魚獲,沒有價值的殼類或雜物則從缺口沖入海中
這種捕魚法所捕獲的魚類較低價 蝦類有大蝦、竹蝦、對蝦、油蝦、黄蝦、中蝦等
   

 

有關網址
長洲鄉事委員會 http://www.cheungchaurc.com/Interview.aspx?id=3
   
   
 

資料及圖片來源 (Information and Photos come from the following website):

 
(1) 地理入門網址(1)

 

(2)  蝦艇
(3)  參考資料: 我在蝦艇的日子
 

 

作者:許輝程
寫於庚寅年孟 秋 

免責聲明:本網站的內容只供使用者參考之用,並不承擔任何因使用而引致的損失 。